提綱: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和新發展格局
一、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提出的背景
1、2020.7.30中央政治局會議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經濟“雙循環”
——2020.7.30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在此之前,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經濟“雙循環”
3、中國經濟“雙循環”提出的國際大背景
——疫情加劇逆全球化、民粹主義盛行、中美對抗蔓延至非經貿領域,“內循環”有助于練好內功,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
4、中國經濟“雙循環”提出的國內大背景
5、中國經濟“雙循環”的提出表明中國發展戰略的重大轉向,從原來的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戰略,轉向擴大內需的經濟戰略
6、內循環從國際形勢看是被動的,從國內發展看是主動的
二、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概念辨析
1、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規模、齊全的產業門類等,是強化國內大循環的堅實基礎
2、內循環的實質
3、“雙循環”的理論基礎
4、雙循環體系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年制度建設成果的檢驗,是對大國經濟的需求結構能否承載供給總量的“壓力測試”,是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等的“底線測驗”
5、核心點是:需求側擺脫房地產和投資依賴,構建更高質量的消費函數;供給側沿著產業鏈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構建基于國家經濟、技術安全的產業鏈閉環
6、充分條件是更加堅決的改革開放,堅定不移的搞活基層經濟體系
7、現在最大的擔心是,當開放受到阻力,改革也開始裹足不前,甚至向后退步,導致事實上的內卷化。這將是中國發展道路上最危險的岔路
8、關于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多注重經濟內循環而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方針要領,切合經濟形勢的最新變化,但也引發了一些不同觀點的爭議
9、外循環的四種可能沖突路徑
——我方想進口而外方不讓我方進口
——我方想出口而外方不讓我方出口
——外方想從我方進口,我方不愿出口
——外方想出口給我方,我方不想進口
(新增)三、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解讀
1、正確認識和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的修正和調整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和國家順應時代發展規律不斷調整發展戰略的總結和深化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新發展理念的深化和提升,是加速深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綜合發力
——全力維護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
——著力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全面擴大高水平開放
——高質量建設雙循環平臺載體
——打造合作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
四、經濟內循環誤解疑慮起于斷章取義和極端化
1、對“內循環”的幾種不全面認識
——有論者由望文生義而落入斷章取義,只看到了內循環,卻沒有看到內外雙循環的政策大框架,可說是屬于一葉障目造成的疑慮和誤解。
——甚至有論者認為內循環和超大規模市場不是一個經濟概念而是一個政治概念,沒有出口和生產談不上消費,內循環可能造成內卷化;
——還有聲音認為內循環是新的閉關鎖國,是對改革開放的否定。
2、內循環為主,不代表只強調內循環
——總書記強調國際國內兩個方面的大循環都重要
——“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代表國際大循環不是主體且占比會減少。
3、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內循環,如何在實踐中把握好政策方針、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呢?
五、“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找到了破解當下復雜嚴峻形勢的切入口
1、國內大循環的源動力何在,又如何驅動?
2、供給與需求制約“國內大循環”的形成
3、“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出口減進口)”:短期經濟活動的源動力,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內循環更強調消費和投資。
4、我國的消費這一源動力不足,主因在于國內消費需求不足,而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源,又在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過低有關
5、可支配收入過低又與如下兩點相關:
——農民資產性收入為零,工資性收入(農民工)又明顯低于城市居民。此外,社會保障嚴重不足,在所得有限的情況下,還得為父輩、自己做養老儲蓄。這就使得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進一步壓縮。
——高房價意味著這些家庭的可支配性收入下降,也意味著,為了一套房,六個家庭的消費就完全成為了純剛性需求型消費。此外,高房價還會對創業形成擠出,更會對既有產業也有擠出效應——地租過高,導致企業成本高企。而在全球化生產要素成本差異越來越小,國家間在爭奪企業、爭奪國際產業的今天,成本競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高企的房價會讓更多企業外遷,這不僅會危機產業鏈的穩定,更會導致大量的產業工人失業,進而反過來又會影響國內消費。問題事實上透照出了解決的路徑。
6、“資金、資源和科技創新”等供給側要素:長期經濟增長的源動力,是推動長期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
7、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政策釋放中國經濟活力,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增長
8、創新能力,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一些挑戰,需要依靠創新力來提升,需要長期調整中國經濟結構
——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固本培元,為10-20年后的經濟增長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人才基礎。
六、加快國內大循環,必須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1、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要以穩定市場預期、提高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為著力點
2、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3、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要以就業擴大和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為基礎
4、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須更好發揮政府在擴大內需、維護市場中的作用
5、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須形成內需外需兼容互補、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七、六脈神劍:深化改革加快疏通國內大循環
1、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打通支撐科技強國的全流程創新鏈條
2、以新基建加快數字經濟產業化、傳統產業數字化,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1)有助于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化,形成萬億級自成體系的數字化平臺
(2)有利于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形成具有顛覆意義的產業互聯網
(3)有助于完善中國創新體系,推動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3、疏通部分行業的政策性梗阻,以新需求消納產能,促進供需平衡
——鋼鐵行業
——汽車行業
——能源化工行業
4、多措并舉刺激消費、促進就業、提高保障,加快形成紡錘形收入分配格局
(1)降低個人所得稅,刺激個人消費
(2)穩定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助力保民生保就業
(3)盤活農村建設用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4)增加社會事業支出,逐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5、培育區域發展新增長極和動力源,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1)要合理安排城市群內部結構,形成以超級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多重嵌套、分工協作的新格局
(2)要按照“大聯通、小分布”原則,采取“多中心、組團式”策略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功能集聚區
(3)注重以聯通高效、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網絡降低城市“人流”“物流”的綜合成本
6、深化關鍵性基礎性體制改革,激活社會投資活力,加快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
(1)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2)加快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3)推進物流運輸體制改革
(4)推進內外貿監管一體化
八、以高水平開放助推國際經濟大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1、加快引資補鏈擴鏈強鏈,為全球提供穩定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
2、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構建“一帶一路”合作創新網絡
3、穩步降低關稅水平,適度增加進口,提升我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話語權
4、抓住機遇加快FTA談判,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和制定
5、以建設自貿區自貿港為依托,拓展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
九、以“內循環”促進“雙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1、進一步擴大消費市場,讓世界分享中國擴大內需戰略的發展成果
2、優化升級我國產業鏈布局,提高高科技產業規模占比,以此促進穩定全球產業鏈,提高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3、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促進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設,培育新的增長極,夯實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繼續發揮好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
4、中國制定了內外循環并舉的雙循環框架,這是一個走向現代化的正路,是一個可行的真正辦實事謀發展的道路。所有只講內循環這一端的觀點,一定是落于片面性——它絕不排斥對外循環和對外全面開放,這才是一個理性的認識。
十、在內循環為主的情況下,不同行業和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代表一個人的一生中也只會遇到一次這樣的變局。幾年前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這幾年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此次也不例外
2、供給側改革是為解決國內結構性問題的應對之策,而內循環則是在全球棋盤的落子,其影響必將更為深遠
3、內循環必然造就利益的重新分配和洗牌,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面臨不同的挑戰與機遇
4、一些傳統行業不能再強行施以去產能手段,要創造新的需求
5、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6、新形勢下,總書記的這一論述不是簡單地針對當前產業鏈供應鏈因疫情而中斷所采取的權宜之計,而是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的強國方略;不是因個別國家企圖與我脫鉤、對我圍堵而被動地內斂收縮,而是籌劃以更深層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開放加快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抉擇
7、企業要更加適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十一、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和新發展格局對基建行業/企業的影響與應對
1、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和新發展格局對基建行業/企業的影響
2、基建行業/企業的應對
- 下一個:疫情下國際外交形勢分析與戰略博弈
- 黃煦凱: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講座大綱 2024-01-20
- 宋穎:民事經濟合同類法律服務 2023-12-28
- 屠建清:《經濟合同涉稅風險要點與實案解析》 2023-12-26
- 王傳寶:十九大后宏觀經濟形勢、房地產市場發展與房地產企業管理創新 2023-12-26
- 王傳寶:新冠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與中國經濟未來發展 2023-12-26
- 王傳寶:國際政治經濟走勢-課程大綱 2023-12-26
- 王傳寶:大變局下宏觀經濟形勢與銀行應對 2023-12-26
- 王傳寶:大變局下宏觀經濟形勢 2023-12-26
- 王傳寶:宏觀經濟形勢與新時期房地產市場預測 2023-12-26
- 王傳寶:宏觀經濟形勢、政策變化與建筑行業(企業)的應對 2023-12-26
-
上海交大MBA和DBA學位班課程《管理者創新思維與決策管理》在北京中心順利交付
曹愛宏 2023年11月30日
-
2023年中層管理人員培訓班《管理者團隊管理實務》在北京圓滿落幕
曹愛宏 2023年11月30日